《啟迪觀察》丨英國: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的主要發源地打印
發布時間:2017-08-14來源:www.thexnode.com
強大的企業家精神、堅定不移的市場導向、在充滿活力的經濟中靈活快速實施、要求優質的性價比,這就是對中國社會的基本描述。中國成為創新的主要來源,不僅有利于中國本身,更有利于整個世界。在揭示用于描述中國創新現狀的經常性指標之后,本文還將分析決定中國創新行業演變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模式。
引言
過去西方世界曾經錯誤地評估了日本、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創新能力。這兩個國家如今已經迅速崛起為先進的工業強國,并且繼續保持著其工業強國的地位。其中,日本依然是一股強大的創新力量,尤其是在技術領域。
談到中國,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的創新之路將依然布滿荊棘。中國作為一個巨大而多元化的國家正在經歷重大轉型, 同時實現快速發展。經過長期大量的實地考察之后,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創新的一個主要發源地。私營企業是財富創造的關鍵引擎,并同初創企業一起, 共同構成了這一轉變的主要推動力 。
然而,公共部門極其強大,是中國市場獨有的背景。中國政府有意利用創業和創新創造新的經濟活動和就業崗位,同時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。
在揭示用于描述中國創新現狀的經常性指標之后,本文還將分析決定中國創新行業演變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模式。
中國的創新指標
創新在于產出的質量,而非投入的數量。因此,要對創新活動進行準確地描述和預測是非常困難的。以下討論常用的幾個指標:
研發投入
主要看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(國民生產總值)的百分比。在中國,這一數據的增長十分驚人,從1995年的0.5%上升到2014年的2%,達到目前歐盟國家的水平。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2.5%。
鑒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,其絕對數量更是可觀。2015年,中國的研發投入總額達3000億美元。按照現有的趨勢,預計最早到2023年 就有可能超過美國 。受益于這些投資的技術領域基本與歐洲、美國和日本相似。
專利產出
中國最大的專利所有者是電信公司中興通訊和華為,以及汽車制造商奇瑞。對于所有國家來說,總體上的專利統計只是衡量創新的一個代表性指標。2015年,中國有大約25萬項專利。然而,相比專利的數量,創新的質量和商業化潛力則更為重要。
在中國,這一指標更是需要打個問號。因為政府鼓勵企業和學者提交專利。此外,20年有效的“發明專利”和10年有效的“實用新型專利”的真實價值都非常值得懷疑。因此,粗略估計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國專利商業價值并不大。而另一方面,法院對專利訴訟的處理效率也在不斷的提高,外國企業對這一程序的信心也在不斷增加。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,超過一半的訴訟案都是發生在中國企業之間的專利糾紛。
非技術創新
上述指標都是關于技術創新的,然而許多重要的創新卻無關技術,例如自助服務,五十年代自助服務徹底改變了零售商店。事實上,服務行業的大部分革新都無法申請專利。因此,一家公司可能會復制競爭對手提供的服務。
在中國,許多創新都涉及商業模式的具體方面。例如,冰箱和空調制造商海爾通過對運輸分包商提出要求來保證當天交貨。手機制造商小米幾乎不做廣告,而主要通過互聯網銷售。此外,產品創新往往是在現有產品基礎上進行的一系列細節調整的結果;這些調整并不能申請專利,但卻是產品在中國市場得以成功上市的重要原因。
簡而言之,用于評估中國創新水平的指標并不十分重要。
中國成為全球創新者的模式
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將遵循的模式包括以下幾個要素。
中國是一個具備高度創業精神的社會
總的來說,中國社會具有高度的創業精神,急于獲利并且能夠極為有效地提取價值。中國人以完全市場化的方式看待創新,他們隨時準備檢驗并不斷改進產品,技術只是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的工具。
產品改良和適應低成本
在復制產品的同時就產品的許多不同要素著手進行改良,以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,這是一種完全合法的操作方式。通過復制和改進創新降低成本,詮釋了許多中國企業的成功,例如百度是Google的翻版、阿里巴巴的淘寶最初也是受了eBay啟發,以及小米手機。這些企業為挑剔的中國客戶提供了高性價比的產品。
元創新
在改進/適應的過程中,裝配企業的供應商發揮著重要作用。他們不遺余力地進行改良和創新,使得這些創新能夠迅速運用在眾多其他公司。這一過程在深圳地區的運行尤其有效。
中國已經是一個互聯網國家
中國人已經完全離不開互聯網,中國約有7億互聯網用戶。移動互聯網服務正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。已經有將近4億的中國人的大部分付款都是通過手機實現的。騰訊的微信支付便是互聯網支付手段之一。
服務領域的幾個初創企業
許多創業公司適時抓住了服務領域提供的機會。其中包括中國領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領域,例如Ant Financial(螞蟻金服)、企業加速器XNode,以及上海的一些金融服務公司均是這一領域的重要參與者。其他一些公司則專注于人才發現和人才流動。
中國政府
中國政府著眼于為創新驅動型增長提供有利條件。與日本和韓國一樣,創新在中國被認為是財富創造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國大多數高層領導都有技術背景。當今主席習近平最初是化學專業出身,后來又取得了法律博士學位。
第十三個五年計劃更是把科技擺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中心位置。其次,還涉及技術改進,例如從公共實驗室到商業用途的復雜技術轉讓。
創新政策的范圍包括數字革命、機器和機器互動、物聯網、“智慧城市”、“創新型企業”的財政激勵措施,以及促進研發和技術開發的一系列方案。還包括“3D打印”和制造業深度信息化。
保護中國未來的行業翹楚
非關稅壁壘與慣例有利于國內企業,在促進“本土創新”的政策的保護下,使他們能夠在國內大市場上更自由地學習和發展。尤其在可再生能源生產設備領域更是如此。例如,中國希望成為風能和太陽能開發中的佼佼者,但事實上保護主義政策可能阻礙創新,至少對于具體的細分市場來說將是如此。最近,2017年6月生效的網絡安全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一趨勢的影響。
中國的私營企業
中國的私營企業在創新活動中所占的比重正在迅速增長。尤其在信息通信技術和電子游戲領域,私營企業表現十分活躍。在國內生產總值創造和創新產品生產方面,國有企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。
深圳地區
深圳地區人口密集,不計其數的企業都具備快速生產原型和組件的能力。在這種環境下,“制造者”運動迅速壯大,營造了一種顛覆性的競爭氛圍。在這里,人們崇尚發明并想盡辦法迅速使其商業化。這一舉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,不斷強調創業精神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核心。在深圳,機器人領域的企業估計有3000家。
幾家大型中國企業不懼風險,正在走向國際化。華為、聯想、海爾、好孩子都是值得一提的例子。這樣的企業還會有更多,2014年,中國對外投資總量與境外資本流入總量首次持平。我們正處于中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初期,尤其是面向歐洲的投資。
在中國境內,企業競爭激烈,企業之間相互模仿。這就是為什么每當一個行業出現創新時,它就會迅速傳播開和持續下去。與此同時,某一特定產品的成功也只能保持相對較短的一段時間。因此,“商業成功泡沫”的不斷出現也將是可以預見的,這意味著新產品在市場上只會有一個短暫的“保質期”。
結論
強大的企業家精神、堅定不移的市場導向、在充滿活力的經濟中靈活快速實施、要求優質的性價比,這就是對中國社會的基本描述。
此外,從互聯網用戶及使用密度來看,中國已經是互聯網國家。中國已經是互聯網購物的最大市場,預計中國很快將在線上金融服務領域獲得領先優勢。
與此同時,在強大的中國政府領導下,眾人致力于促進創新帶動的經濟增長。近年來,領導層一直贊揚和鼓勵創業精神,例如以深圳為代表的致力于開發原型、商業化設備的“制造者”們。
從這些特點來看,不出意外,中國企業將有望把中國變成世界創新的主要來源之一。中國式創新雖然結合了中國獨特的優勢和劣勢,但這種“中國式”創新依然有很多值得西方國家學習的地方。中國成為創新的主要來源,不僅有利于中國本身,更有利于整個世界。